close

IMG_1949  

電影攝影的最初衷,就是拿著攝影機拍著演員,然後演員做表演,在電影剛開發時,常常一顆全景讓演員在裡面自由的表演,後來技術慢慢成長相對的人渴望的東西就越來越多,想著可以去多做點什麼,於是開始補些特寫拍些中景,漸漸的攝影師們發現,用這些鏡頭的變幻能夠讓故事更加生動,比起一顆全景更來的精采。

 

  傳統的電影攝影師,他們遵從古老的電影則學,不花俏的鏡頭拍到想拍的東西,好萊屋式的光在那些一流的攝影師眼中,是很不寫實很刻意的營造,於是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種寫實的美感,他們希望用最寫實的光打造出最自然且擁有豐富層次的畫面,有些攝影師會用光來解讀演員在這場戲中的心情,譬如葛登威利斯,在教父中發明了教父光,利用頂光讓眼睛不受到光來朔造出馬龍白蘭度陰沉的個性,說他不寫實嗎,在某種時刻觀眾會自然的接受這樣的不寫實,這些時刻沒有一個既定的法則,幾乎是靠攝影師在前置期看到劇本或是在現場的判斷,一個判斷錯誤,可能就造成觀眾的注意力被受影響,如有些刻意過漂亮的畫面或是絢麗的運鏡,在電影院觀眾會享受那個當下,但是他卻不容易收到導演帶給他的訊息,反者就是在電影中帶給了你什麼,藉由那些畫面帶給你怎樣的省思,兩者就像是砲友與女朋友的差別。

 

  當然不能說絢麗畫面或是運鏡不好,但是電影中的每顆鏡頭攝影師都必須思考,這樣的運鏡在這適不適合,乘著光影旅行一片中,姚宏易導演說過:(導演是結構,攝影是解構),導演丟給攝影師的是故事,一場戲一場戲的拍,攝影師則要一顆一顆鏡頭去思考,想著怎麼剪接會順,想著怎麼讓畫面與故事結合,最終就是想怎麼讓觀眾看的懂或是能多給觀眾什麼,已故的傳奇攝影師史文尼可福斯是我很欣賞的攝影師之ㄧ,他說過:(讓攝影機在電影中完全不被發現,這是一流的攝影師變的魔術),有一部好的作品故事感動人心,在放映後你去問觀眾攝影怎樣?觀眾回答他沒注意的時候,那個攝影師是該高興的,他做了這一切完全不被發現,但反而讓故事完完全全帶給觀眾,這是成功的,也是攝影師們在追求的。    

arrow
arrow

    Belie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